贵州黔南,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。/ 视觉中国
搞科研的人,可以义无反顾地做奉献,也应该理直气壮地谈待遇。
新周刊原创出品,未经许可禁止转载
作者/ 安老板 排版/ 苏炜
对于穿梭在城市水泥森林里的人来说,仰望星空是个很奢侈的概念。
平常忙忙碌汽车碌没时间,就算有大把的时间仰望,城市中心也难得见到半点星光。去到空气清新、地广人稀之地看星星,就成为不少人的梦想:“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星座,多美啊!”“还可以看流星雨哎……”
其实真的有一种工作可以满足每天“披星戴月”的浪漫,那就是:天文学家。
最近,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(FAST: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、填充口径射电望远镜)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,贵州的天(大)眼(锅)工程为了在明年上半年接受国家验收,专门招人“看星星”。
该岗位有酒店式的住宿环境。/ “科学网”公众号
招聘岗位包括:谱线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
人员、脉冲星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人员、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人员、观测助手……“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、英文水平良好,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。”科技这下子制造“浪漫”的机会来了,是不是很惊喜?是不是很意外?
结果,并没有。
相当尴尬的是,那些成天喊着想要“一起看流星雨”的人都不见了。第一轮招聘下来,最终只招到半数的人,连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也表示:“招聘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。”
10月29日《科技日报》刊文。
01
这么点钱,我很难帮你办事啊
为什么招不满人?
张蜀新向媒体分析:“除了宣传不到位外,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驻地偏僻、条件艰苦,一般情况下,科研人员驻地半个月后才能回趟家,会和家人长期分居两地,而且FAST验收后,工作不像建设期和调试期那么有挑战性,可能会比较枯燥。”
但是不少网友表示,这些都是次要的。招不到人的主要原因,还是钱不到位:工资加驻地补贴,年薪十万元左右。
年薪十万块左右在贵州是什么概念?根据中国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,“2016年贵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.6万元,而(国企)科学研究、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工作人员为8.9万元,全中国的则是9.7万元。”
航拍贵州黔南平塘克度天文小镇。/中新社/视觉中国
从这个数据来看,他们的收入还略高于当地人们的收入。但是招聘的属于合同制科研人员,自然要比有编制的科研人员工资略低。
扣除相
关的保险金,大约剩下七八万元。再除去必需品消费、生活杂费,这些科研人员的收入就还剩五六万元。这些科研人员大多数都来自外地,就像每年的务工人员一样,年底总要带一笔积蓄回家吧?我们假设一名科研人员的老家在一二线城市,在贵州工作时省吃俭用,一年到头攒下来四五万元。拿着这点钱给家人,或者凑一凑买个车还比较现实,靠“看星星”买房是想都不用想了。
科研工作往往比普通人所想的艰辛得多,也枯燥得多。/ pexels
网友吐槽:“这么浩大的工程,科研人员年薪才十万。”“原来我的薪水比科学家还高。”
02
你一个科学家,谈什么钱?
在很多人固化的印象中,科研工作者这么高尚的职业,应该不差钱,甚至根本不用谈钱。
真的是这样吗?显然不是。科研工作者毕竟不是“没有感情的机器人”,只需要充电就能在实验室自动工作……“人是铁、饭是钢”,他们也要吃饭,也要好好生活。
在其他一些国家的科研体系里,可没有这么含蓄:一切明码标价,谈钱天经地义。
今年,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“重型猎鹰”发射升空,它由一家美国民营公司制造。/ 视觉中国
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:“2017年5月,天文学家的年工资中位数(中值)为100,590美元(折合为人民币69.5万元);物理学家的年薪中位数为118,830美元(折合为人民币82.1万元)。”
就“脉冲星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人员”来说,这个职位在美国的年薪均值约为65万元(人民币),欧洲荷兰约为34.7万元,澳大利亚约为17万元,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约为5.7万元。
确定不是开玩笑吗?似乎看起来都不高啊。这数据,简直要打消多少人的科学梦:“读十几年的书,好不容易做科研,难道就要拿这点工资?”
被誉为“天眼之父”的科学家南仁东的塑像揭幕。/ 澎湃新闻
冷静一点,要知道这个数据只是平均工资。再加上员工福利,可就不止这个数了。而且科研工作者在这个领域一旦做出优秀成果,年薪将大大超过平均值,拿到丰厚的酬金。
名利双收,不在话下。
03
既为心中的道德法则,也为头顶浩瀚星空
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这么写道:“有两种东西,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,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,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,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。它们向我印证,上帝在我头顶,亦在我心中。”
公众号“科学网”随后发文称,经媒体的报道后,“天眼”收到不少简历。/ “科学网”公众号
尽管条件略艰苦,在FAST工程发起的新一轮招聘中,FAST陆陆续续收到40余位有志之士的简历。而且应聘者皆情怀理想满满,可以说非常让人感动了。甚至有人在简历中表示,“如国家需要本人,招必应。”(起立鼓掌)
这种动容,实在是让人联想起20世纪60年代的“大国重器”。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,国际环境紧张,科研人员的生活除了“穷”和“苦”,其他唯有奉献二字。
1964年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。当时的科研人员在相当艰苦的环境里,做出了伟大的成就。/.电影《横空出世》
但是在西北茫茫大美国新闻漠中,穷得响叮当的中国人造出了氢弹和原子弹。“1964年10月16日,一颗巨大的蘑菇云在东方的戈壁滩上升起,为这个曾经饱受侵略的国家铸起了盾牌。2年零8个月后,另一颗更为巨大的蘑菇云也在这片戈壁上升起。”
50多年后,在贵州的一片洼地里,中国人又一次创造了奇迹: 超越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,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。
而与此同时,科研人员的待遇,也理应随着技术成果一起进步了。
浏览量 25.1万
特别声明: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“人民号”作者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